上周,蘇州召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到“十四五”末,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十三五”末翻一番,蘇州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5億元專項資金發展文化產業,首次獲評國家數字文化產業領軍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蘇州立志要從各方面發力,全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讓蘇州成為長三角“最江南”的地方。
蘇州這座城,確實和江南的各種文化意象緊密相關,但蘇州如此高調打出“江南牌”,長三角有一批城市未必服氣,但蘇州確實也有底氣——
蘇州作為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等古典園林聲名遠播,是世界遺產典范城市。作為江南文化的發祥地,蘇州有昆曲、古琴、宋錦、緙絲、香山幫營造和端午節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蘇州的國家級旅游景區53家,其中4A級以上景區40家,5A級景區6家,被列入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
但蘇州在文化產業上也有短板。2019年蘇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對地方GDP貢獻率為5.23%,低于美國的31%、日本的20%,在長三角城市中,杭州的這一比重達13.5%,蘇州文化產業對地方經濟的支撐力不足。另外,蘇州文化產業的影響力還不夠大,缺乏一些爆款項目、網紅產品支撐,文化創意產品收入并不算多。在很多人印象中,蘇州勝在小橋流水、古典園林,但也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一些年輕人覺得蘇州“不夠時尚”。要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并擁抱蘇州文化,路還很長。
蘇州的打算,是“文化倍增”。大會發布了《關于落實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扶持政策》,其中強調:蘇州將對在大市范圍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從事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旅融合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產品生產和服務的相關企業或重大項目給予支持。同時,支持文化載體建設,鼓勵原創內容生產。若結合前不久蘇州聚焦數字經濟的“新年第一會”,不難發現,蘇州要以數字經濟等新型業態打開的爆發式增長空間,賦予蘇州文化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市場化的運營模式。
數字化轉型和文旅融合應并行不悖、互相促進。去年底到今年初,蘇州一直在舉辦購物節,蘇州博物館在線上直播間開啟“云春游”直播,文創產品銷量大增。蘇州還在加強與抖音、騰訊等平臺的合作,突出江南民俗文化的“賣點”。
“倍增”之外,蘇州另一個計劃是“塑造”。根據大會發布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蘇州將推動江南文化研究、江南原創文藝精品孵化、“最江南”文旅融合發展、蘇州“運河十景”建設等十大工程。蘇州提出,要讓“江南文化”成為蘇州最大的IP。
定義“江南文化”品牌,蘇州用了三個詞:古今輝映、特質鮮明、影響卓著。就江南文化的特質性和影響力而言,蘇州可以提升的空間還不小,“文化蘇州”還大有文章可做。接下來的3年,蘇州把目光放在一個“精”字上,下力氣挖掘“歷史文化名城”“江南水鄉”“人間天堂”等固有江南文化資源,培育符合江南特質的文化精神、文化地標、文化精品、文化平臺,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江南標識、江南內涵的文化品牌項目。
當下,蘇州正全力建設“運河十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年張繼小船漂過之處,已成為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大運河蘇州段北起與無錫接壤的望亭五七橋,南至吳江桃源的油車墩。“楓橋夜泊”和滸墅關、橫塘驛站等其他九個景點合稱“運河十景”,一道承載著復興蘇州大運河文化的歷史使命。大運河一路流經蘇州7個遺產景點,4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昆曲等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真的要讓大運河“網紅”起來,還需要一套切實可行而詳盡細密的頂層設計規劃,在突出畫舫、昆曲、評彈和小橋流水之外,也要吸收年輕人摯愛的漢服、5G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時尚。
要繪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姑蘇繁華圖”,是一個系統工程。